空著兩手去看展會,拎著袋子走出大門。似乎每一次大型展會,都少不了大大小小、形形色色“袋子”的身影。
展會中的袋子是免費提供的,每走過一兩個展臺,手中便會多上一個。在展館內(nèi)逛上一圈,實在拿不了的,只好扔掉。
一翻“喜新厭舊”過后,留在手中的,都是設(shè)計新穎、具有有保留價值的“精華”。
在高交會這樣高層次的展會上,展商如果能成功地將自己的袋子派發(fā)出去并讓觀展者愛不釋手,其傳播效率比平時常規(guī)的廣告宣傳要高幾倍甚至幾十倍。精明商家的共同選擇當然充滿智慧,所以每到大型展會,各種各樣的袋子也總是如影隨形。
只不過,雖然展會上的注意力是優(yōu)質(zhì)的,但這種注意力卻不是無限的。換句話說,只有那些真正具有“個性”的袋子才會贏得這部分注意力,很多不那么有個性的,垃圾車可能是它們最終的歸宿。
說了半天袋子,是想引出一個問題:大型展會,不僅考驗著主辦方的策展、組織能力,也檢驗著參展者的自我推廣能力。有實力是一方面,在眾多參展者中脫穎而出、吸引眼球,也十分重要。大到展位的包裝,小到“袋子”的設(shè)計,都體現(xiàn)著參展者的品牌傳播能力。
在展會上,一些展位,尤其是國際知名品牌的展位前往往擠滿觀展的人群,有的展位前甚至排起了長隊。它們或是請來漂亮的模特助陣,或是設(shè)計一些饒有趣味的小游戲吸引觀展者參與,熱鬧非凡;而有些展位則相對冷清,只是偶爾有幾個觀展者從展臺前快步走過。一熱一冷的對比,留給了我們思考的空間。
大型展會,尤其是像高交會這樣的科技盛會專業(yè)性強,受眾面相對較窄,但參展者對自身形象悉心的包裝與宣傳仍然重要。一些大牌廠商在展會形象包裝上的大手筆、大投入,也再次說明了“好酒也怕巷子深”,哪怕是金字招牌,也只有不斷擦拭才會發(fā)出耀眼的光芒。
能夠參加高交會的廠商,大都有著不俗的科技創(chuàng)新能力,而“創(chuàng)新的內(nèi)容”,也需要有“創(chuàng)新的形式”予以承載和傳播。這種傳播可以很“大”,是一個涉及到品牌戰(zhàn)略的系統(tǒng)工程;也可以很“小”,比如展會上派發(fā)的一個別具匠心的手提袋。
信息來源:晶報